這是一顆對地球、太陽系影響極為深遠的巨大流浪彗星,千萬年來始終與我們糾纏不清,不斷在其軌道上循環往覆,一次又一次造成滔天浩劫——「毀滅者」(Destroyer)。根據接觸報告238,Billy指出「毀滅者」作為一個固體已存在了50億年。然而,它正式出現在Plejaren的歷史上,那是大約22,000,000年前。當時,毀滅者在Plejaren的遠祖——天琴星人的家鄉星系造成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,他們亦因此被逼大規模遷移。
1975年2月16日,Semjase在接觸報告005中向Billy詳述了毀滅者的起源,還有它對天琴星造成的空前災厄:在很久以前,在一個未知的宇宙深處,在銀河系一個時空偏移(另一個維度)的恆星系裡,一顆孤星漂浮在遠離正常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外。它是一顆沒有任何生命的暗星,因為它原本的太陽在一次巨大爆炸下把它拋射到那裡,在那顆太陽的毀滅中,摧毀了部分環繞其運行的行星,而其他則被投擲到黑暗的宇宙。然後,太陽坍縮成一個黑洞,懸浮在太空中,並將其周邊數百萬公里內的一切撕碎。至於那顆當時被它彈飛的暗星,則被鄰近的太陽系引力捕獲,並以無法預計的路徑圍繞著它旋轉。
在這個巨型太陽的力場中,它環繞了幾千年。在不知不覺中,它的繞行軌道變得越來越窄,年復一年地增加其危險程度。直到有一天,終於沖進離該太陽系最鄰近的星系,且以極高的速度接近其最外圍的行星軌道。由於它巨大的尺寸,造成了地獄般的風暴,摧毀了人類開墾的大片地區。星球居民面對宇宙的強大和無情,只能選擇放棄。因為在宇宙滔天的力量面前,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。
在毀滅者進入行星軌道後的第三個晚上,大概是剛剛過了午夜,這顆流浪者行星由外太空深入到第六顆行星的軌道。造成了巨大的宇宙風暴,它把原本屬於這條路徑的行星拋開,並使它走上一條危險的軌道,朝著太陽飛去。巨大的火山爆發和風暴徹底摧毀了繁榮的星球。地裂山崩、海洋翻騰,因為它正處於一條環繞太陽的全新軌道上。面對自然的強大力量,恐懼和驚愕人們逃到廣闊的平原上散落各地。但大自然釋放的力量比人們尚存的意志更強大。
居住在該行星的三分之二人口在大自然釋放的地獄中被殺死並毀滅。狂暴的水流撕毀了大陸的大部分地區,同時爆發的火山把廣闊的地區掩埋在熾熱的熔岩下,並把一切都變成瓦礫和灰燼。每天自轉的時間增加了一倍,行星以相反的方向環繞太陽。倖存者被迫只能重新開始,沒有任何文化,並回到原始發展的時期。
然而,毀滅者繼續入侵該太陽系,蔓延著地獄、死亡與毀滅。它橫越第五顆行星的路徑,那個即將產生第一個生命的世界。然而,這一次很幸運,因為離它的路徑太遙遠,並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。除了強大的風暴和輕微的地震與海震外,沒有重大的事故。然而,太陽系上的第四顆行星,則會在兩顆行星的相交中毀滅。
作為最小的行星,它堅忍地沿著其軌道運動,根據預測,它會準確地與流浪者的路徑相撞,因為後者會直接站在它面前。它陷入這顆龐然大物不可抗拒的毀滅力量中。兩顆行星就像兩頭狂暴的怪物迎頭沖向彼此;一個巨人和一個侏儒。但在兩者發生碰撞之前,巨大的爆炸撕碎了無生命的矮行星。它的碎片被投擲到無垠的宇宙中,在那裡化為隕石或流星而被其他星體的引力捕獲,並在它們進入大氣的燃燒中找到歸宿。

這個侏儒的部分被拉扯到太陽中並霧化。其他部分則被毀滅者捲走,成為它的一部份。猶如被一隻巨大的手投擲一樣,這顆矮行星的一半穿越一道由高度發展的人類創造的維度門,進入銀河系無限廣闊的空間中,朝著一個非常遙遠的目標飛去。途中有好幾次被拖到恆星和行星附近,並被流星和隕石擊中,由此改變了它的形狀。經過幾個世紀,已達致近乎一個圓形。然而,它死寂和荒涼,由許多大大小小的隕石坑所覆蓋而且沒有生命。
由於各個星系的引力,它逐漸失去了最初的速度,並改變了幾次路線,直至一天它被一個星系的太陽吸引,捲入其軌道之中。作為一顆黑暗、死寂的行星,它穿過外圍的所有行星軌道,但卻沒有造成任何損害。僅在內圍與一顆已毀滅的行星一些碎片(小行星帶)發生碰撞,然而僅在表面炸開了一個深邃的隕石坑而已。由此,其路線再一次輕微地改變,結果,變成與第二顆行星的路徑並行,而那顆行星上已經產生了其首個原始的生命。

那是一顆由浩瀚的海洋和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、荒蕪、致命並夢幻的行星。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計算過去34天,直至這個行星——地球,抓住了侏儒,並把它約束在身邊,讓它在一條不斷變化的橢圓形軌道上圍繞自己,猶如一顆新的衛星。自那時以來,它就環繞地球的軌道而行,成為月球。

然而,另一邊廂,在遙遠的太陽系,毀滅者還在肆虐其路徑上的一切,用難以想像的力量,把那太陽系最內側的行星甩向太陽,在撞擊發生前,它由於強大的火山爆發而自毀,並化作細小的碎片,掉進太陽裡並被霧化。毀滅者自己則從它之前的路線被推開,近距離危險地經過太陽,然後回到太空深處,跟隨前述那顆矮行星很久一段時間以前採取的同一條路徑,同樣穿過那道非常先進的人造維度門,並進入我們DERN宇宙的時空結構,以及進入銀河系區域、進入太陽系。
由於熾熱的太陽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溫,危險的流浪者表面已經液化,熾熱發光的物質和微粒因其風馳電掣的高速不斷從它身上甩開,形成一條數十萬單位長、熾熱發光的尾巴,如毀滅者行星自身那樣發亮。它現在變成了一顆致命的彗星。其後,由於太空的低溫,流浪者的表面再次迅速凝結。然而,它的光芒仍然存在,還有那發光的尾巴。無窮無盡的微小顆粒和物質從那時起覆蓋著它,溢出並被牽引成一條長長的尾巴在身後,當它進入一個太陽的附近時,彗星就發著熾熱的光,向宇宙中的生物展示著自己的軌跡。

由於流星的灰塵、顆粒、物質和太陽的微粒輻射源源不斷,它永遠不會失去其光芒,直到它毀滅那時。在數十萬、甚至上百萬年間,它將會遊遍宇宙,直至它被顆粒摩擦成灰塵,或被一個太陽捕獲和毀滅。也許有一天,人類將會毀滅它,就像它摧毀以十億、百億計條人命那樣。
自它形成以來過去了數百萬年,但它的路線依然不可預測。由於許多宇宙的力量,它很多時候出人意料地改變其在太陽系的路線,除此之外,還威脅到木星和土星那兩個未完成的太陽系。然而,總體上,其危險的路徑非常穩定,575年半的週期之間它總是經過相同的行星系,雖然有著可達一百萬公里距離的變化。至於前述那個遙遠太陽系的人口,當時銳減了三分之二,隨後他們重新開始,當然,那是充滿艱辛與困苦的。然而,在不到9個世紀,各種族成功地阻止了進一步的宇宙災難和破壞,經過艱苦的研究、工作和努力,他們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文明和文化,擺脫由宇宙力量造成的逆境,他們的精神、意識和知識迅速地完善,也發展出很高的科技,他們就是現在的Plejaren。
1981年10月10日,Quetzal在接觸報告150中再次談及毀滅者,並向Billy解釋,其實他們也不清楚毀滅者的最初起源,只知道它約22,000,000年前在天琴星系造成巨大的浩劫,同時把地球的衛星——月亮撕扯出來,然後尾隨著它進入我們太陽系,並在往後的日子裡帶來一系列巨大的災難。事實上,月亮是一塊比地球還古老450萬年的行星碎片,只因為受到毀滅者撞擊而飛向外宇宙,在機緣巧合下漂泊到太陽系,最終在地球的引力下成為一顆衛星。與Semjase的述說相互印證。
當時,毀滅者與該行星發生碰撞後,非常緩慢地尾隨其後,而這就是為何月球早在幾百萬年前就來到地球,但毀滅者卻在約970,000年前才首次進入到太陽系的原因。然而,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人類都得到保護並倖存,因為他們事先得到Plejaren祖先的警告,知悉毀滅者的到來以及即將降臨的災難,因此,他們為自己建造了像金字塔一樣的建築與其他避難所。

在毀滅者出現無數次之後,自大約75,000年前,它進入了一條固定的軌道,定期每714年回到我們太陽系,反覆不斷,一次次引發巨大的浩劫。毀滅者在這條路線上穿越了太陽系大約87次,至公元前12,943.5年,才在Plejaren未知的情況下改變了自己的軌道路線和週期,變為575.5年這個常數。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軌道週期均非575.5年,而是533年和618年,至於575.5年這個週期則每三次才會出現,其中最小的週期為412年;最大的周期則超過670年,
Billy對此詳細紀錄如下:
公元前14,812——軌道週期714年
公元前14,098——軌道週期714年
公元前13,384——軌道週期714年
毀滅者以一條幾乎與木星碰撞的路線上猛衝,在非常接近木星下呼嘯而過,並干擾了它的旋轉,引發一場極巨大的暴風。同時,木星的質量拉扯掉了一些毀滅者的物質,並積聚成一個顆粒衛星環,圍繞其自身,而這個現象會持續數百萬年,並與最初的顆粒衛星環系統(大約四十億年前已經存在)合為一體。另外,毀滅者把一顆細小、直徑約4公里的古老衛星從木星的軌道扯走,伴隨著幾個較小的小行星。

根據第150次接觸記錄,這顆衛星會在一條非常遙遠的軌道路線上漂泊,並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反覆穿越太陽系,直到有一天回歸,而且極有可能撞向木星。根據Plejaren計算,大約會在二十到二十一世紀之交。後來,在1994年2月3日第248次接觸期間,Ptaah向Billy證實,地球天文學家在不久前(1993年3月24日)發現那顆直徑約4公里的小行星,正是十多年前Quetzal所提及在公元前13,384年被毀滅者從木星扯走的衛星,而它被我們的天文學家命名為蘇梅克——列維9號。Ptaah亦確定了它將會在1994年年中撞向木星。根據《維基百科》資料,小行星最終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994年7月16日20時15分進入木星大氣層,並撞向南半球。
公元前12,670年——軌道週期533年
出於未知的原因,毀滅者改變了軌道週期,從此以後無法計算。
公元前12,137年——軌道週期618年
公元前11,519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公元前10,943.5年——軌道週期489年
公元前10,454.5年——軌道週期662年
公元前9,792.5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毀滅者從小行星帶扯走了7顆大型的小行星,把它們扔向多條以後可能危及地球的危險軌道中。至公元前9,545年,那7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各個海洋,引發一場全球大洪水。但還有一顆仍然在它的軌道上遊走。

公元前9,217年——軌道週期578年
公元前8,639年——軌道週期573年
公元前8,066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公元前7,490.5年——軌道週期591年
公元前6,899.5年——軌道週期560年
公元前6,339.5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毀滅者從天王星的軌道扯走它的衛星(金星),並把它拖在身後朝地球軌道的方向前進。公元前6,104年,金星闖入地球軌道,並擾亂其自轉,形成了一次新的自轉,伴隨著強大的地震、火山爆發、洪水(未至於大洪水的程度)和元素風暴。

公元前5,764年——軌道週期519年
公元前5,245年——軌道週期632年
公元前4,613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《聖經》記載的那場大洪水。毀滅者穿過地球軌道,擾亂其自轉及其公轉,磁極轉移,造成巨大的地震、火山爆發和元素風暴,並產生《聖經》中的大洪水事件(一場與挪亞方舟無關的大洪水)。
公元前4,037.5年——軌道週期486.5年
公元前4,006年,金星穿過地球軌道,並稍微帶來干擾,然而,沒有帶來大型災難。
公元前3,551年——軌道週期664.5年
毀滅者再次在一條幾乎與地球碰撞的路線上穿梭,擾亂了地球的軌道和自轉,帶來全世界範圍的災害以及一場小型洪水。由於火山爆發和火山灰噴射,太陽被遮擋,地球晦暗無光了足足48天。
公元前3,545年
金星自行穩定下來,開始在一條軌道上圍繞太陽旋轉。
公元前2,886.5年——軌道週期416.5年
公元前2,470年——軌道週期412年
公元前2,058年——軌道週期605年
毀滅者稍微擾亂地球的軌道和金星,金星經歷了一次磁極轉移,並有了一個全新的自轉週期。較小型的災難出現在地球上。
公元前1,453年——軌道週期575.5年
毀滅者在一段對地球危險的距離經過,引起嚴重的災難。地震、火山爆發、元素風暴、以及規模巨大的洪水。陽光由於火山灰而變得暗淡,持續了好幾個星期。在希臘海(愛琴海)聖托里尼島的火山爆發,引發一波180米高的巨浪,在地中海翻騰並遠至埃及的尼羅河地區,淹沒了一切。結果不但許多人死亡,還有無數的動物遭殃,牠們的屍體在洪水退卻後腐爛,引起許多疾病。出於這些原因,引起「聖經七災」(摩西的時代),尼羅河也被染成紅色,因為無數死去的生命及其被撕裂與破損的屍體。而向後翻滾的洪水波浪則往後沖,橫越地中海並轉向東北,隨後在那裡淹沒敘利亞的土地,帶來巨大的毀滅。

公元前877.5年——軌道週期597年
毀滅者靠近地球,並沒有帶來災害,但月球的軌道受到輕微的影響
公元前280.5年——軌道週期554年
公元元年
公元273.5年——軌道週期475.5年
公元749年——軌道週期489年
毀滅者從離地球軌道很遠處經過。
公元1,238年——軌道週期442年
公元1,680年
目前為止,毀滅者經過最近期的一次。
按照Plejaren提供的詳細資料,毀滅者很可能就是我們歷史上記載的1,680年「大彗星」,那顆地球人首次以天文望遠鏡發現的彗星。接觸報告150亦指出「毀滅者」的質量為地球的1.72倍,但其比重與地球的平均質量不同,毀滅者物質的總質量比地球的質量壓縮得更多。意思是,如果地球體積大約10,833億立方米,每立方厘米的平均密度為5.516克,那麼毀滅者則有16,942億立方米的體積,每立方厘米7.18克平均密度。另外,地球在赤道上旋轉的速度為465米/秒,毀滅者則為314.7米/秒,約為地球自轉速度的3/4。(以上都是1981年的資料)。

1995年2月3日,接觸報告251又進一步闡述了「毀滅者」的資料。長久以來,流浪行星的威脅在SOL系(我們太陽系)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浩劫。根據以前由Sfath提供的詳細信息,這顆天體名為「毀滅者」,昔日曾在他們的家鄉行星引起最可怕的毀滅,在它以無法預測的路線劃過太空之前,「毀滅者」自己常年奔走在SOL系,也造成很多巨大的破壞。
當年基因遭到修改的種族(地球人類祖先)在恩人協助下逃離天狼星,最終定居在太陽系的火星和Malona,發展成一個先進的科技文明。但很不幸,他們漸漸發現這裡充滿危險,而他們無法充分保護自己,只能再次被迫逃離。因為他們的科學家發現,太陽系比他們原先預計的更危險。許多彗星、漫遊的行星、流星雨和其他危險多次威脅到兩個剛定居的行星——火星和Malona/Phaeton。這些太空岩石也幾次墜毀在行星上,造成巨大的破壞和傷亡。期間還有一顆大型的漫遊行星被發現,它有一個相當長的自轉週期和軌道,遠遠超出太陽系最外圍的行星。

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,這個龐大的天體與火星有相撞的威脅,或會蹂躪行星上所有生命,在一次近距離的碰撞後,生命會被徹底摧毀和消滅。於是他們的後代毅然決定冒著流亡的危險,亦甘願放棄這個生活的地方。後來,一切皆如科學家所預測般發生:「毀滅者」侵入火星軌道,將火星推到太陽系另一條軌道上,也就是Malona的同一條軌道,並持續至今。至於Malona則漸漂漸遠,直到許多年後被它的居民所摧毀,成為現今的小行星帶。在這次「漂泊的浩劫」期間,Malona的居民由大約4.7億人削減至勉強夠1,400萬人,之後他們再次恢復,而且直至他們摧毀自己星球那時,人口又再增加至約5,200萬。地球上的難民與Malona及火星上的人失去了聯繫,那裡變得完全荒涼,剩餘的居民也滅亡了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原本毀滅者的軌道週期下降到平均575.5年;然而,後來Plejaren增加了這個時間間隔,現在「毀滅者」再次出現於SOL系的週期將會大約是1,180年。一般而言,Plejaren是不可以直接干預地球事務的,至於為何出現這次罕見的舉動,究其原因是因為毀滅者闖進太陽系的軌道並非自然形成,而是由於他們祖先在很久以前的影響,使其原本自然的宇宙軌道改變。然而,Plejaren也無法完全中斷該行星的路線,雖然他們本已計劃好。儘管如此,他們以某種方式改變了「毀滅者」的軌道週期和旋轉時間,使它不再呈現任何危險——至少暫時如此。
按照原來的軌道,這顆行星會在公元2,255年帶著毀滅性、破壞性的後果回來,但是最高議會未能給予Plejaren許可以任何方法偏移流浪的「毀滅者」路線或將之摧毀,而且最高議會要求他們避免這樣做,因為「毀滅者」的消滅或路線的改變將產生更大的破壞,甚至會影響到地球。因為接觸報告251發生在1995年,這意味著它下次會在3,175年光臨我們的太陽系。